2005年11月,四川绵阳体育馆内人声鼎沸。当裁判举起邹市明的手臂时,这位来自贵州遵义的24岁小伙,成为中国首位拳击世锦赛金牌得主。48公斤级决赛中,他以31-13的绝对优势战胜匈牙利名将贝达克,改写了中国拳击的历史。
"我从小在煤渣跑道上训练,沙袋是用旧轮胎改装的。这块金牌证明,中国拳手也能站在世界之巅!"——邹市明赛后采访
为了备战世锦赛,邹市明每天5点起床训练。教练张传良设计的"跳绳+反应球+移动靶"组合训练法,让他的"海盗式打法"日趋成熟。在决赛前三个月,他每天要完成:
面对欧洲冠军贝达克,邹市明在首回合就打出标志性的"摇闪反击":先以左右晃动避开对手直拳,接着用连续3记勾拳击中对方肋部。第二回合他的移动距离达到惊人的800米,让对手的重拳屡屡落空。最终技术统计显示,邹市明的有效击中率高达68%,远超对手的42%。
这块金牌打破了中国拳击在世锦赛上"零金"的尴尬纪录。国家体育总局随即调整战略,将拳击列为重点发展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邹市明不负众望再夺金牌,印证了世锦赛胜利不是偶然。
如今,退役转型的邹市明仍在推广拳击运动。他创办的"明日之星"青少年训练营,已培养出3位全国冠军。"2005年那块金牌只是个开始",这位拳坛传奇如是说。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体育报》2005年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