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的世界杯征程,始终是球迷心中难以释怀的痛。2002年韩日世界杯,中国队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闯入决赛圈,但三战全负、零进球的尴尬表现,至今仍被视作“最差成绩”的代表作。然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此后20余年,我们甚至连重复这一“耻辱”的机会都没有。
那支由米卢带领的球队,小组赛先后负于哥斯达黎加、巴西和土耳其,净吞9球未进1球。尽管对手实力强劲,但场上暴露的战术混乱、体能短板和心理崩盘问题,让“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的目标沦为笑谈。
讽刺的是,如今球迷甚至开始怀念2002年的“最差成绩”——因为后来的世预赛,中国队屡次倒在亚洲区12强赛,连世界杯门槛都摸不到。归化球员政策未能治本,青训体系断层,联赛金元泡沫破裂,种种问题让中国足球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不是退步了,而是别人跑得太快。”——某位退役国脚的感慨
从管理机制改革到基层教练培养,从校园足球普及到职业联赛去泡沫化,需要一场触及灵魂的变革。日本用30年时间从亚洲二流跻身世界16强,证明长期主义才是答案。否则,“最差成绩”的标签,恐怕还会被更糟的表现刷新。
世界杯对中国足球而言,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急功近利的代价。或许只有当我们不再纠结“最差”,而是踏实做好每个细节时,转机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