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激情互动活动> 他们没站上领奖台,但他们的比赛还没结束

他们没站上领奖台,但他们的比赛还没结束

北京时间8月12日凌晨,在巴黎法兰西体育场,这场盛大的体育赛事落下帷幕。

关于闭幕仪式的细节,占满了各个社交网络的热搜头条。

中国选手孙颖莎与其他代表各大洲的运动员们,一同吹灭了火种灯。汤姆·克鲁斯从天而降,骑着摩托带走了会旗。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了40金、27银、24铜的好成绩。

这届赛事带来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瞬间,不止与胜利和奖牌有关,也与具体的一个个人有关。运动员在过程中展现的勇气与快乐,和奖牌、世界纪录同样珍贵。

乒乓球老将倪夏莲与孙颖莎的对决,让人印象深刻。这场比赛的胜负早已没有悬念,但倪夏莲依然笑着打完全程,赛后还抱着孙颖莎,在她耳边轻轻说:“你真棒。”

被问及是否参与下一次比赛,她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能打一天就开心一天,享受每一刻。”

今年的赛事中,有许多这样的时刻。这也是竞技体育中属于大多数人的故事:并不一定总能赢,但要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至于能不能站上领奖台,那不过是命运的另一重叙事而已。

像倪夏莲说的那样:“运动应该让人快乐。永远不要愁眉苦脸地去赢球。”

他们没有赢

但也没有输

体育赛场上的比分,只是输赢的一种衡量标准。在更广阔的维度里,“赢”有千万种不同的写法。

“赢”是长时间保持对所做之事的热爱。

倪夏莲今年61岁,是这届乒乓球项目中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女子单打1/16决赛,她对上女单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两人相差38岁,没人认为她能赢。但人们喜欢看她比赛。她笑得灿烂,笑容里透露着从容和自在,被人评为“最快乐的选手”。

快乐挥拍的每一刻

她在赛场间隙喝汽水补充体力,赢球时,她举拳庆祝。输了球,她又蹦蹦跳跳地跺脚,展开双臂向观众表示无奈。人们为她欢呼,因为她的每一次挥拍,都在全力以赴。

她不断变换着球路,奈何早已过了运动选手体能的最佳时刻,体力和速度跟不上,却依然保持笑容:“本以为能够赢的球却过来了。”

中间她叫了次暂停,在备赛区挥着复盘动作,和她的教练——同时也是她的爱人交流战术。接下来,她用一种旋转360度接反手的高难度技术赢了一个球,她得意地转了一个圈。

这场比赛只维持了31分钟,结局没有悬念,以4/0的结果败给孙颖莎,但没人觉得她真输了。比赛开始时,观众席传来一个清脆的童音喊着:“倪阿姨,加油。”比赛结束后,全场观众站起来欢呼、鼓掌,她笑着向观众飞吻、挥手,忍不住落下泪水。

从一个全力应战、享受比赛的人身上,能看到体育竞技最原本的样子。她在比赛中输给了孙颖莎,却赢了所有人,用自己不断延长的职业生命,探索着一个职业运动员的边界。

全力应战,享受比赛

“赢”,也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好。

孙一文今年32岁,是中国击剑队里的老将。2021年东京赛场上,她意外受伤,伤病带来的影响存在至今。这次比赛开始前,她的目标只有一个,战胜自己。

比赛的成绩并不理想。个人赛时,她的最后一剑遭遇误判,以一分之差爆冷,无缘16强。群访结束后,她忍不住痛哭失声。

场上激烈的比拼

重剑比赛是一项结果随机的项目,双方比分相同时,以一剑定胜负。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击剑界的资深选手,她坦言这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在遗憾的情绪中停留太久,必须尽快调整状态,全力应对之后的比赛。

而在团体赛中,遇到了在大皇宫拥有主场般待遇的波兰队,观众几乎一边倒向了对手。作为队里的老队员,她顶着巨大压力,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冲出来,一改之前不善进攻的风格,将直柄剑使得格外迅猛,最终为队伍逆转了落后局势,结果团队在“决一剑”的加时赛中输给对手,无缘领奖台。

孙一文(左二)和队友在赛场上

队员们难掩遗憾,在赛后采访时忍不住哽咽,孙一文强忍着的情绪也忍不住爆发:“看到她哭,我也想哭。”

她深知这是竞技体育的残酷性,但每个人为梦想拼到最后一刻,已经是了不起的经历。她希望通过比赛总结教训,依靠经验赢取下次的胜利,而不仅仅因为一场失败而沮丧、放弃。

面对在赛场上的表现,她很满意:“在最关键的时候,我还是大胆地尝试了自己的短板,我今天的进攻打得非常漂亮。”

有时,“赢”,还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今年的赛事上,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新面孔。12岁滑板小将崔宸曦,第一次参加重大赛事就获得第四名,创下了中国滑板比赛最好成绩。有人替她可惜,差一点就可以站上领奖台。但她毫不在意:“没什么遗憾的,第四名已经很好了。”

对于滑板这项运动,她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感觉滑滑板的时候很快乐,很喜欢再去滑,才能滑出成绩。我感觉如果你不喜欢也不开心的话,是没意义的。失败是很正常的,大多数时候都在失败。”

享受滑板带来的快乐

竞技体育的底色,或许大部分由遗憾与失败组成,但一个专业的运动员,内心深处无休止的探索欲望和快乐感受,不会因为竞技体育的残酷性而减弱。体育场上的历练,让人体验成功与失败,继而能对暂时失利保持接纳,对未来抱有乐观,而这些,都是比赢更宝贵的品质。

不论巅峰还是低谷

人要始终在场

有时“赢”是把时间线拉长。那些能长时间站在赛场上的人,相信无论成绩好坏,只要不退场,保持练习和在场的经验,就能等来那个机会。

倪夏莲如今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倪阿姨”。刚开始打球时,那些乒乓小将们,还没有出生。

她并不是天赋型选手。小学毕业进体校时,教练不要她,嫌她个子太矮,她哭着求教练,说自己会努力。她把“成为世界冠军”的理想写在作文里,却遭到同学嘲笑,笑她太不现实。

45年前,她因全运会时的优异表现加入中国国家队,但之后的生活并不顺利。在人才济济的国家队,她的身体条件不算好,技术也不够出众,因此坐了三年冷板凳。她学会了用“笨鸟先飞”激励自己,训练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捡球总是小跑着去捡。别人练五个小时,她练八个小时,最终靠高强度的训练找到了自己的球路。

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放弃努力

随着新一辈人才的成长,她最终于1986年从中国乒乓球队退役,并远赴欧洲读书。毕业后,她先是去欧洲俱乐部打球,又应邀代表卢森堡参加世界最盛大的体育比赛,如此一打,就打到了现在。

几年前,倪夏莲在接受采访时用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人生:“长长的旅途中我经历过艰困,也品尝过命运的恩赐,在欣喜落泪的时刻,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

这种向上的力量,孙一文也曾体会过。手里的那柄剑,她握了19年。

小时候,她被剑队教练挑中的时候,还不清楚击剑是什么,却被帅气的击剑装备吸引了。击剑训练的日子很苦,除了学习文化课外,每天凌晨5点半就起床,训练四五个小时,没有假期,就这样日复一日。

训练时的孙一文

19年的击剑生涯在她的身上留下了一些痕迹。

比如长期击剑训练造成的两条腿一条粗,一条细;左腿后交叉韧带的撕裂、积水,膝盖囊肿、半月板磨损......天气不好时,膝盖一直疼。今年比赛时,左腿仍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带伤坚持训练

2021年,她拿到个人赛金牌,但那年因比赛受的伤长久未能恢复,影响了训练进度,缺席了几场重要的赛事。手握金银铜奖,她本可以选择不再出战,最终让她站上赛场的,依然出于对击剑的热爱。

这次比赛前,孙一文在微博上写过一段文字,“比起里约、东京时的自己,如今速度、力量会有所下降,但我手里握着一件只有经验和时间能带来的东西——珍惜。”

孙一文微博发文

失掉比赛会遗憾失落,她清楚这就是竞技体育的常态。她相信只要不放弃练习,眼下这些磨难也只是蓄力,会在更合适的时机,带着她实现目标。

赛场下,她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如果身体状态允许,我对下一届比赛还会有所展望。”

而12岁的小将崔宸曦,对未来的人生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想象。但她唯一笃定的是:会“一直带着滑板,走遍全世界”。

“把运动当做漫长的职业生涯”——依靠这种信念,人很难被暂时的困难击倒,会把每个当下当做在场练习。一旦机会来临,就能牢牢握住。就算机会不来,也能在自己的节奏中发现乐趣。

只要能继续,就能进入人生的下一赛场,讲述一段崭新的故事。

只要相信

就有锋芒

回看这场赛事,大家赞美“赢”,也在欣赏选手们如何豁达地面对“输”。把赛程拉长,运动员们不再是某个赛场上的选手,而是一个个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生活里,最常需要面对的也是那些“没能赢”“是否还要坚持”的瞬间。尤其这几年大家面对生活,逐渐显露出的无力感。年轻人用“已老实”的表情包调侃自己,戏谑仿佛是一种对生活妥协,主动示弱的情绪。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更多人选择提早规划人生,害怕因走错路,而去承担后续的风险人生。某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的公众号公布过这样一组数据:“每年3000多名学员中,询问志愿方向的人,有六成为非高三学生,甚至还有很多初中生”。

历史学家许绰云曾一语道破当代人的困境:“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我为他们悲痛。我理解,他们还惊慌,今天的世界非常复杂,也非常多事。”

感到迷茫的年轻人

但他还有另一个洞察:“我看见年轻人在渴望。”去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中国青年发展调查》。调查显示, “已经躺平”或“想要躺平”的青年人,只占不到13%;而近六成的青年人,依然愿意面对挑战前行。对未来感到害怕时,他们仍愿意在狭窄的空间里腾挪,认认真真地寻找意义。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分享自己不愿躺平,追求进步的故事。

努力适应外界的晃动,寻找新的人生可能

在B站,一位热爱英语的外卖员,虽然没有英文基础,却凭借着对英语的极度痴迷,在长达9年的自学时间里,利用一切等餐的空档时间练习口语,外卖箱里永远放着各式英语教材。通过极致的碎片化练习后,如今面对镜头,已经能够讲出流利的英文,宛如地地道道的外国人。

一边跑单,一边练习英文的外卖小哥

快手上,三位热爱街舞的建筑工人小哥,利用下班时间在工地上疯狂练舞。视频受到更多关注后,今年有幸收到电影首映礼的节目邀请。而当演出结束,回到工地,舞台又重新变回了粗糙的水泥路。或许跳舞并未能改变人生境遇,但坚持跳下去,总会长出新的生命。

在乐信旗下的分期乐平台上,也有几位这样的年轻用户。潘志作为一名非遗传承竹编手艺人,始终在探索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在尝试新技术期间,手被竹子屡次扎破,用胶布粘好受伤的位置,再试再来。通过不停的实践,终于找到了融合方法——将国潮元素融入传统的竹编技艺中,创造出灯笼、茶具、花瓶等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式作品。

潘志创作出年轻人喜欢的国潮新品

而“返乡青年”舒中秋,从父母手中接过传统水果店,一番尝试后生意毫无起色,看着堆积如山的滞销水果,陷入迷茫,但内心始终有个声音:哪怕往前多走一步,多想出一个解决办法,或许就有新出路。

她从周围人群的消费习惯开始,观察年轻人喜欢的水果类型,决定在店里大胆购置榴莲、荔枝、晴王、夏黑等水果,同时跟进销售策略,认真学习新型营销话术。如今,靠着稳定的客源,她终于转型成功,开出了小城第一家中高端水果店,实现收益的翻倍增长。

在最困苦的时期,舒中秋也不放弃努力

在有关人生的叙事中,热爱早已变成了泛滥而俗套的主题,但真正的热爱与信念依然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比起那些喊在嘴上的口号,去行动和勇敢尝试永远是最好的办法。在晃动的世界里愿意去相信努力的意义,愿意去尽力而为,是每一位普通人身上闪烁的微小锋芒。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讲:“比赛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无论是倪夏莲、孙一文、崔宸曦,亦或更多普通人,他们在人生的赛场上全力以赴,不留遗憾。相信只要有不可让步的决心,有推倒重来的勇气,终有锋芒展露的一天。

分期乐作为中国国家击剑队官方合作伙伴,支持中国国家击剑队和每一个心有锋芒的选手,支持每一个敢于拼搏的普通人。生活如体育赛场,成功和失败并非终极结果,面对晃动的人生,相信自己,敢于拼搏是最好的办法。

滑动查看更多

人生的比赛还没结束,一次失利也远非命运的结局。所有人还在继续挑战,像之前无数次那样。

如同倪夏莲被问及是否参与下一届比赛时的回答:“Never say Never”。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编辑 & 设计排版丨李畅

作者丨阿朱

图片来源丨中国击剑协会微博、孙一文微博、视觉中国、乐信分期乐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