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1日讯 日前,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在沈阳落幕。山东代表团取得5金9银5铜,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其中青岛运动员获得5金4银3铜,为山东代表团完成既定参赛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青岛的现代田径运动开展较早,兴盛始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青岛每年都要举行春、秋季运动会,运动会的比赛项目都以田径为主。青岛体育协会成立了田径队,坚持课余训练,期间涌现了大批田径人才,其中赵连壁、周顺生、刘希文等人日后都成为了青岛田径运动的中坚力量。 1933年7月12日-15日,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在青岛汇泉体育场(今天泰体育场)举行,河北、河南、山东、辽宁等十二省区运动员参加这次盛会。
新中国成立,作为全国闻名的“田径之乡”, 青岛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田径选手。在巴黎奥运会上,马振霞、姜志超、孙悦等三名选手代表中国参赛。今年8月,19岁的青岛小将刘凯打破了尘封8年的男子400米全国纪录,成为该项目上最炙手可热的新星。
多年的积累,竞走、短跨、跳跃、投掷等项目成为了青岛田径的传统优势项目。从七次打破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国女子田径第一人”的关平之后,青岛竞走又陆续涌现了薛爱玲、李燕飞、张琳、冷晓、马振霞等多名队员,先后入选国家队,并达到世界级水平。 在本次比赛中,竞走选手表现最为出色,一举拿到了三枚金牌。由龙玉文教练培养的16岁小将王雅茹表现出色,先是拿下五公里个人赛金牌,随后与队友一道将团体金牌收入囊中,一人实现双冠。她的出色表现,也引起了竞走国家队教练的关注,对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临场应变能力赞不绝口。此外,王雅坤与队友通力合作,将男子五公里团体金牌收入囊中。
在男子撑杆跳高项目上,青岛选手也一直处于全国的顶尖水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葛蕴在首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横空出世后,刘飞亮、杨雁盛、张伟、丁邦超等青岛运动员在这一项目上始终站在全国制高点上近50年。如今,这一棒又交到了刘慧文楷手中。在本次比赛中,他以5米的个人最好成绩夺冠,展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此外,卜立平教练培养的赵泓睿和王鹏博,为山东贡献了一枚男子跳远团体金牌。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633战略”,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是继2024年全国三大球青少年运动会后组织的又一全国性青少年重要赛事。在山东省代表团122人的强大阵容中,包含了青岛的19名运动员和11名教练员。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青岛无论是教练团队规模还是运动员参赛人数均居首位,展现出"田径之乡"的深厚底蕴。
青岛田径何以百年不褪色?其背后是精耕细作的人才沃土与锐意创新的训练体系。多年来,青岛构建起“市队校办”、“体教融合”的立体化选材网络,让田径苗子在校园沃土中生根发芽。基层教练们默默坚守,从千万孩子中识别天赋;科学训练方法与时俱进,科技辅助手段细致入微,为运动员突破极限保驾护航。作为撑杆跳教练,曾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国家队的教练赵名强表示:“我们不仅选身体条件,更选眼神里的那份不服输的劲头。”正是这种执着与热爱,让青岛田径之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市体育局副局长刘新宏表示,青岛运动员在本届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充分印证了青岛在田径项目上雄厚的后备力量与扎实的梯队建设水平,同时也展示了体教融合模式的落实成果。未来,青岛的竞技体育将田径作为改革切入点,在目标任务、项目框架、备战周期、训练结构等方面进行重塑,打造更为坚实、更具活力的青训体系,为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优质的资源,为中国田径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文 王雷 图/视频)
责任编辑:王逸群
(作者:许诺 王雷)